通过观察植料的外观来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植料,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。以下是一些根据植料外观判断的要点:
判断方法:用手指轻轻插入植料,如果感觉阻力很大,很难插入,这可能是植料板结的信号。另外,浇水时也可以观察,如果水在植料表面长时间停留,不能快速渗透下去,而是形成积水,也表明植料可能已经板结。
原因及影响:植料板结通常是由于长期浇水、施肥以及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导致的。随着时间推移,植料中的细小颗粒会逐渐沉淀,填充颗粒之间的空隙。板结的植料会严重影响根部的透气性和排水性,使兰花根系无法正常呼吸,容易导致根部缺氧、窒息,进而引发根系腐烂等问题。
判断方法:仔细查看植料,如果发现原本有颗粒状结构的植料(如树皮、椰糠等)变成了粉末状,就说明出现了粉化现象。
原因及影响:粉化可能是因为植料的自然分解、长时间的摩擦或者微生物的作用。粉化后的植料会堵塞颗粒之间的空隙,导致空气和水分难以在植料中正常流通。这会使根系周围的空气不流通,积水风险增加,而且粉化的植料可能无法再为兰花提供良好的物理支撑,从而影响兰花的生长。
判断方法:熟悉植料原本的颜色,如植金石通常是金黄色,火山石是红棕色等。如果发现植料颜色明显变黑、变深,或者出现异常的变色,就需要引起注意。
原因及影响:植料颜色变化可能是因为有机物分解过度或者有害微生物滋生。例如,含有腐叶土的植料,如果颜色变得深黑且伴有异味,可能是因为腐叶土中的腐殖质过度分解,产生了不利于兰花生长的物质。这种情况下,植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,无法为兰花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,甚至可能对兰花根系造成伤害。
判断方法:检查植料中的颗粒是否有破碎现象。对于一些硬植料,如陶粒、植金石等,如果发现颗粒破碎,产生了许多细小的碎片,这会影响植料的结构。
原因及影响:颗粒破碎可能是由于物理挤压、频繁的干湿交替或者质量问题等因素引起的。破碎后的细小碎片会填充在原本颗粒之间的空隙中,降低植料的透气性和排水性,就像板结一样,对兰花根系的生长不利。
判断方法:观察花盆中的植料是否出现分层。例如,上层植料变得很松散,下层植料却很紧实,或者不同种类的植料明显分离。
原因及影响:分层可能是由于浇水方式不当(如浇水过于急促,冲击力使植料分层)或者植料搭配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。分层后的植料无法为兰花根系提供均匀的生长环境,不同层次的透气性、排水性和保水性差异较大,会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