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花白绢病的防治要点:发病规律与防治用药

作者:cambrain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1-14     点击数:0    

1.兰花白绢病发病规律

病原菌生存与传播

兰花白绢病的病原菌是齐整小核菌,它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。菌核呈球形或椭圆形,初为白色,后变为褐色或黑色,大小如菜籽。这些菌核具有很强的抗逆性,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多年。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,菌核萌发产生菌丝,菌丝可以在土壤中蔓延,也可以通过雨水冲刷、灌溉水流动、农事操作(如移栽、除草等)以及昆虫等媒介传播到健康的兰花植株上。

发病环境条件

温度和湿度:白绢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。病原菌在温度为25 - 35℃、相对湿度95%左右的环境下最容易发病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菌核萌发速度快,菌丝生长旺盛。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或者夏季多雨时期,空气湿度大,土壤含水量高,兰花的种植环境往往变得闷热潮湿,这为白绢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理想的环境。

土壤条件和种植密度:土壤排水不良、质地黏重的环境容易积水,使兰花根系长期处于潮湿状态,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侵染。此外,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间通风透气不良,湿度增加,也会增加白绢病的发病几率。

发病部位与症状发展

白绢病主要侵害兰花的根部和茎基部。发病初期,在茎基部或根部出现水渍状的褐色斑点,随后迅速蔓延。病部会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,菌丝向四周蔓延,覆盖在植株基部和周围的土壤表面。后期,菌丝会集结形成菌核,菌核初期为白色,后变为褐色或黑色。受感染的植株叶片发黄、枯萎,最终整株死亡。

2.防治用药

土壤处理用药

五氯硝基苯:这是一种有机氯杀菌剂,对土壤中的白绢病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。使用时,可以将五氯硝基苯与细土按照1:50 - 100的比例混合均匀,然后撒在种植兰花的土壤表面,再翻耕入土。每平方米土壤使用约5 - 10克五氯硝基苯。这种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基数,降低发病风险。不过,五氯硝基苯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,使用时要注意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操作。

多菌灵: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,对多种真菌病害包括白绢病有防治效果。在种植兰花前,可以将多菌灵配制成500 - 800倍液,用于浇灌土壤。每盆兰花浇灌约200 - 300毫升药液,使药液充分渗透到土壤中,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。同时,在发病初期,也可以用多菌灵溶液对病株周围的土壤进行灌根处理,防止病原菌进一步扩散。

植株治疗用药

甲基托布津(甲基硫菌灵):这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,能够被兰花植株吸收,并在体内传导,对病原菌起到抑制作用。对于已经感染白绢病的兰花,将甲基托布津稀释成800 - 1000倍液,用喷雾器对发病部位进行喷雾,使药液均匀地覆盖在病部和周围的健康组织上。每隔7 - 10天喷一次,连续喷3 - 4次。注意在喷雾时,要确保叶片正反两面和茎基部都能喷到药液。

井冈霉素:井冈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杀菌剂,对兰花白绢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。它可以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。使用时,将井冈霉素配制成500 - 1000倍液,对兰花植株进行灌根和喷雾相结合的方式。灌根时,每株兰花浇灌约100 - 150毫升药液;喷雾时,要将整个植株喷湿。每隔5 - 7天使用一次,连续使用3 - 4次。

生物防治药剂

木霉菌:木霉菌是一种有益微生物,它可以通过寄生、拮抗等作用抑制白绢病病原菌的生长。市场上有一些木霉菌制剂,如哈茨木霉菌。使用时,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,将木霉菌制剂与适量的水混合后,对兰花根部周围的土壤进行浇灌,或者对植株进行喷雾。木霉菌在土壤中定殖后,可以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,从而达到防治白绢病的目的。而且,生物防治药剂对环境友好,不会像化学药剂那样产生残留和污染问题。